张家界民俗文化

2024-11-30

一、张家界的语言

张家界方言属西南官话,儿化音较重,与北方话有亲缘关系。其特点丰富多样,以下为您详细介绍张家界方言的特点。

一、多声母 “ng”

张家界方言的声母大都与普通话一致,但有一个突出特点,即普通话零声母的开口呼韵母和一部分齐齿呼韵母,都要用 “ng” 作声母。例如给 “欧”、“鸭” 拼音时,都要分别在 “ou”、“a ” 前用 “ng” 作声母。这样一来,张家界方言就有 22 个声母,比普通话多了一个 “ng”。

二、“f、h” 不分又混淆

在张家界方言中,“f” 和 “h” 的发音常常不分又混淆。比如一些词语的发音可能会让外地人感到困惑。

三、“l”“n” 不分

张家界方言中 “l”“n” 不分,与普通话比较,一般都将 “n” 读成 “l”(无鼻音)。例如,将 “你” 读成 “li” 等情况较为常见。

四、卷舌音多读作舌尖音

慈利、永定的大部分地方和桑植的一部分地方只有舌尖前音(平舌)声母 z、c、s、r【z】,没有舌尖后音(翘舌)声母 zh、ch、sh、r。此外,张家界大部分地方还将 “象”(xiang 4)、“艰”(jian1)、“讲”(jiang3)、“限”(xian4),分别读作 [jiang4]、[gan1]、[gang3]、[han4 ]。

五、韵母读音差别大

  1. 韵母 “e” 读音差别大:韵母 “e” 在张家界方言中的音位大都介于 “o” 和 “ai” 之间,一般读作 “o”、“e” 或 “nge”,部分地方读成 “a”;当其与 “gkh” 拼为音节时,与普通话完全不一致。如 “窠 - ke-ko” 在张家界方言中读作 “ko”,“苛 - ke-kuo” 读作 “kuo” 等。还有沅古坪、四都坪等方言点,将 “e” 读成 “a”。如 “蛇”,普通话读作 “she”,而上述方言点读作 “sha”。

  1. “ing”/“eng” 读 “in”/“en”:在张家界方言中,“ing” 和 “eng” 常常被读成 “in” 和 “en”。

  1. 白族多将 “ou” 读成 “e”:另外,在沅古坪部分地方、五道水和龙潭河、景龙桥一带,“鱼”、“雨”、“女” 不分,都分别读成 “ru2”、“ru3”、“ru3”。又将 “决”、“元”、“去”,分别读成 “zue”、“ruan”、“cu”。还有个别地方 “柴”、“菜” 不分,“牛”、“油” 不分。

六、声调差异大

张家界方言大都有阴、阳、上、去、人五个声调,但各方言区之间和各区与普通话之间,都多有很大差异。

张家界方言内部大致可分为永桑方言区、慈利方言区和白族方言区三个方言区。

  1. 永桑方言区:以张家界城区为中心的永定、桑植、武陵源的大部分地方和慈利的许家坊乡、金岩乡的敏家等地。

  1. 慈利方言区:以慈利城区为中心的大部分地方和永定的黄家铺一带,以及武陵源的索溪峪。

  1. 白族方言区:以桑植的芙蓉桥、麦地坪、刘家坪、马合口、洪家关、走马坪、谷罗山、淋溪河、五里桥、瑞塔铺等乡镇,为白族分布较集中的区域。

尽管还有像永桑方言区的沅古坪、四都坪、五道水,慈利方言区的龙潭河、溪口等若干方言点,但从总体上看,这三个方言区的语言特别是其中的语音、词汇颇有代表性,既能反映出各方言区之间的差异,又能反映出张家界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文化不断发展,普通话得到快速普及,各地交往日益频繁,各方言区之间的差异、张家界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都正在不断缩小。

二、张家界的地方戏曲

1. 张家界阳戏的起源与发展

张家界阳戏起源于清中叶,至今有三百多年历史,属于北路阳戏。它以张家界方言为基础,在土家族大山号子与民歌小调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主要流行于湖南省张家界市及周边地区。

张家界阳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至清朝中叶臻于成熟。悠久的巴楚文化艺术和多姿多彩的民间音乐歌舞,以及湘鄂渝黔边区丰厚的少数民族文化,为张家界阳戏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张家界阳戏发祥于永定十三都,即今张家界市永定区教子垭镇犀牛潭一带,当时还只是民间的草台戏,由民间音乐组合而成。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戏剧体系,有较为固定的唱腔,如激情悲愤、先声夺人的导板,长吁抒事的正宫,欢快轻松的悦调,滑稽诙谐的金钱调等十余种。

阳戏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 “阳春” 的人(指农民)演的戏,称为 “阳戏”;二是因为傩戏与阳戏同班演出,傩戏是为娱乐鬼神而演,称 “阴戏”,阳戏主要是娱人,故称之为 “阳戏”。最初傩戏是乡民们为驱鬼除疫,祈福纳吉而演出,有神圣的请神仪式,仪式后有戏剧故事演出,以后日渐向世俗化发展,祈福敬神娱神的目的性逐渐削弱,娱人自娱的功能渐渐加强。阳戏就是在这种傩仪、傩祭、傩愿戏乃至民歌的演绎中不断进化脱颖而出,至清朝中叶臻于成熟,生旦净末丑行行齐备,音乐唱腔、表演程式、化妆、道具等已达到戏剧要素之所需。

清康熙年间,大庸土家族阳戏创始人为覃玉龙、覃玉凤兄弟。相传覃氏兄弟喜唱花灯,于康熙年间外出挑盐,途中常以演唱花灯解乏,路人问其所唱何调,答曰:“阳戏也!” 自此便有了阳戏,其主要传人有覃楷之、覃必之等,主要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清乾隆中、后期至 20 世纪 20 年代,阳戏独立发展、成熟。覃保元之父(名讳及生卒年月不详)阳戏著名生角,兼工丑行,阳戏第四代主要传人,“覃家堂子” 第二任堂主。于民国元年(1912)率班至湖南桑植、龙山,湖北鹤峰、咸丰、来凤等地演出达四、五年,影响遍及湘鄂土家族地区,对推动阳戏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20 世纪 30 年代至今,阳戏进入完善、繁荣时期。杜从善(1853—1931)覃氏嫡甥,阳戏第五代重要传人,亦是阳戏完善、繁荣时期的领军人物,后辈称其为 “一代阳戏宗师”。他借鉴汉剧的打击乐并融本土花灯、丝弦戏、傩愿腔和民歌音乐于阳戏之中,采用 “本带边” 即真假嗓结合的唱法,使阳戏初步形成了 “金线吊葫芦” 的独特唱腔风格。阳戏传承谱系自他趋于完善。

2006 年,张家界阳戏被评为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2011 年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2. 张家界阳戏的演唱特点

张家界阳戏的演唱特点为 “金线吊葫芦” 的演唱方法,即演唱中真假声相结合,唱词用真嗓,拖腔用假嗓翻高八度。这种唱法具有深厚的民间文化积淀,造就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张家界阳戏的唱词以张家界方言为主,它的特点是平仄音分明,儿化韵较多,阴平、阳平、上、去、入五声俱备。阳戏的唱腔属民歌体结构,主要有十八调,其中又分正调和小调。正调以正宫调为主,另有蛤蟆赶调、金钱调、小丑调、阴调、慈悲调、北河调等。男女不分腔,已形成导板、滚板、散板、叫喊、哀子、一流、二流、三流、流水等板式变化,其特点是 “真假声相结合” 的唱法。

正调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是正宫调的板式变化。正宫一流为十字句或七字句单句式,一句唱词分为上下两腔句演唱;正宫二流、正宫三流均为夹句式,或十字句七字句。第二是词的尾部 “转音换辙”。为了假嗓演唱的需要,无论是唱词在任何韵辙上,词句尾部必须转换到直喉韵的 “发花辙” 上,其方法是加 “啊”、“呀”、“哪” 之类的叹词。第三是 “金线吊葫芦” 的真假声结合的唱法,其用嗓分为 “夹咙” 和 “窄咙” 两类。“金线吊葫芦” 的唱腔是张家界阳戏区别于其他的地方阳戏的关键所在,它是由民间山歌演变而成,是土家人把山歌号子和地方戏剧相融合的一种独特唱腔,声音极具穿透力,演唱时真假嗓相结合,唱词用真嗓,拖腔用假嗓翻高八度,在中华戏剧中绝无仅有。

3. 张家界阳戏的表演特征与剧种特色

表演特征为重做工少武打,多演文戏、家庭戏、悲剧,生活气息浓郁。旦角在阳戏中居各行之首。唱腔属民歌体结构,分 “正调” 和 “小调” 两大类。

张家界阳戏表演重做工少武打,多以文戏、家庭戏和悲剧为主,充满生活气息。在众多角色中,旦角占据重要地位。阳戏唱腔由正调和小调两部分组成,共 17 个曲牌。正调部分的唱腔均用真假嗓结合演唱,尾腔突然翻高八度,行话叫 “窄音”,大庸阳戏的风味特点就在窄音上。

近年来,张家界阳戏在内容上紧贴当下生活,创作出了诸多有关安全生产、扫黑除恶、乡村振兴等主题的现代剧目;形式上,保留张家界阳戏原汁原味的特色,并与小品、歌舞融合,走出了一条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新阳戏之路。表演唱《热火坑》《同志,请您遵守交通安全规则》,小品《生命红绿灯,安全在心中》,音乐快板《廉政花开红更红》,群花灯《国土八大员》等一大批与廉政、环保、交通安全等相关的艺术作品深受大众喜爱。

三、张家界的宗教信仰

1. 土家族宗教信仰的主导地位

张家界地区的土家族在宗教信仰方面受汉族影响较深,但本民族的民间宗教在整个宗教信仰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土家族的宗教信仰没有单一固定的模式,长期以来信仰多神,是一种多神宗教。其突出特点是迷信鬼神,崇拜祖先。

2. 祖先神与自然神的分类

(1)祖先神

土家族的祖先神分为近期祖先和远期祖先。近期祖先是去世不久的历代祖宗,主要以家先神的形式存在。家里老人去世后被奉为神灵,各户均立有神堂(神龛),上供历代祖先。每逢年节和红白喜事,必敬家先神,以表示对祖先的尊崇。

远期祖先主要是指宗族始祖和有声望的上层掌权者或民族英雄。在张家界地区,远期祖先神保留较多的有土王、八部大神、向王、吴王、田王等。

(2)自然神

土家族在长期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自然神,表现出对自然神的崇拜。主要的自然神有梅山神、阿密麻妈、白虎、婆送嘎等。

  • 梅山神:在土家族的信仰中,梅山神具有重要地位。梅山神被认为是保护人们在山林中劳作和生活的神灵。

  • 阿密麻妈:其具体的神职和传说在不同的地区可能会有所差异,但总体上也是土家族人民祈求平安、丰收等的重要神灵。

  • 白虎:在张家界地区,土家人对老虎崇拜是公认的理论问题。永定、慈利等地不断出土虎钮于便是例证,专家认为虎是土家族的图腾物。白虎被视为勇猛、威严的象征,具有守护土家族人民的力量。

  • 婆送嘎:一种缠绕小孩的女邪神,人们对其既敬畏又恐惧,通过特定的祭祀和仪式来避免其带来的灾祸。

此外,土家族还有一种特殊的巫教活动,即不死而进入阴间。法师在进行某种法术时,会从人群中选出数人,以黑布蒙头盖面,背东面西,坐于凳上。法师在他们面前念咒,边念边舞,还向蒙面者喷法水,用师刀指着圆符。不久,蒙面者便神魂入定,似有神附体,慢慢地全身抖动起来,手舞足蹈,这就是已 “进入阴间”。据传过阴之人,虽蒙头盖面,也能辨别方向,随法师的指使行事,阴间之事能有问必答,人们所要了解之事,也都从他们那里得到答复,并可以探求禳解之法。法师用法术指使他们去做各样事情。到一定时间,法师用咒语报他们招回,他们在法师的指示下,陆续返回阳世清醒过来。若有个别不能返回,法师则加倍对他们施法,用刀指向他,并念咒画符,强令返回。过阴之人苏醒后,法师揭开头盖,这时个个面色惨白,目光迟钝,如害一场大病。法师再施以复原之术,使之慢慢复原。他们复原后,完全忘记阴间的事情。

张家界的土家族人的宗教分为信仰土王、信奉梯玛和崇拜自然三类。如土家山寨普遍建立的土王庙,供奉八部大王、彭公爵主、向王天子、覃后王等。梯玛(土老司)则是民间的 “活神仙”,凡驱邪赶鬼、治病救人、禳灾还愿等,必请梯玛。对土地神、四官神、五谷神、灶神、白虎神、猎神(梅山、张五郎)、树神等,更是顶礼膜拜。一些姓氏家族及民间百匠的信仰也各具特色,如龚姓人崇拜 “竹佤仙界”,永定符姓人信奉鲤鱼;崇山人信奉黄鳝;江西商帮信奉青蛙等等,据说这些小动物都曾经救过他们的祖宗。

在张家界市,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姓氏、家族都有不同宗教信仰。《慈利县志》记载:“大庸所崇山外屏,少见天日,又性忍,刺肤血以事神者,千百成群,甚可笑也。” 明代隆庆《岳州府志》也载:“沅澧流域,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 清代《甄氏族谱》对武陵源一带的宗教信仰也作了记述:“其俗信巫尚鬼,事向王、公安等神,以宿晨傩愿为要务,敬巫师,赛神愿,吹牛角,跳仗鼓……” 历史上,张家界土家族先民曾经历过 “万物有灵” 和 “图腾” 信仰历史阶段。由于道教、佛教和基督教、天主教的传入,逐步演变为多种崇拜。

早在汉代,道教传入张家界市,今市内高贞观、张家界朝天观即是那时的产物;次后五雷山崛起,号称 “南武当”;唐代建天门山寺、兴国寺、云朝山寺等,佛教传入;清代末,基督教、天主教从海上登陆,洋牧士便在小小县城矗立起天主教堂来。相比之下,姗姗来迟的是孔孟儒教。例如清代开凿的玉皇洞石窟,专为孔夫子凿了一窟,各县城文庙也相继挤进宗教文化队伍中来,一时,“蛮不出境,汉不入峒” 的土司地区,成了一个宗教文化大杂烩的展示地。据不完全统计:仅永定区古宗教遗迹便达 200 余处,武陵源庙宇达 20 余座,现在已开辟为旅游景点的有普光禅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川黔省革委会旧址(旧天主堂)、玉皇洞石窟、五雷山、宝峰湖观音庙、天门山寺(即将修复)等。张家界武陵源的朝天观、龙凤庵、向王天子庙、揭公庙(腰子寨)、清平寺(黄石寨)等已列入修复计划。

在土家人的信仰习俗中,“土王” 是整个土家族祖先神的一种代称,有时也特指 “土王神灵”。张家界土家族所祭祀的土王通常指向王天子、覃后王,土家族人祭祀土王主要在农历正月初九到十一日,在举行摆手舞前后 “祭祖” 仪式中祭祀,主要是摆手舞队于神像前拜祭,除此之外,土家人逢年过节或 “梯玛” 巫师作法事时,都要敬奉土王神。土王庙又称 “摆手堂” 或 “土王祠”,是土家族纪念祖先的宗教圣地。每年正月,由 “梯玛” 主持民众在庙前杀猪宰牛,以祭土王,同时举行盛大摆手歌舞活动。

元宵节开幕式上,一群头戴双面傩面,身着蓝色戏服的演员表演舞蹈《傩舞.祈福》。张家界土家族视傩神为精神图腾,认为 “傩公”“傩母” 是土家人的祖先,因而用请傩还愿的方式驱鬼娱神,了难解惑,以求逢凶化吉。土家族在祭祀活动演绎出了古老的巫傩文化古韵,原始的祭祀仪式逐渐发展成为头戴面具、手执法器,边歌边唱,降神驱鬼的傩戏,用以娱神娱人,降吉纳福,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傩舞表演时一般都会佩戴某个角色的面具,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通过双面面具,一面是人像,一面是傩像,表达 “人神合一” 的意思。土家文化中,傩舞最具代表性,充满了神秘感和浪漫色彩。

四、张家界的建筑风格

1. 从吊脚楼到第五代建筑的演变

张家界的建筑风格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从最初的吊脚楼到砖瓦房,再到电梯房,如今又出现了极具特色的 3S 生态智能第五代建筑。

吊脚楼作为张家界极具特色的传统建筑,古香古色,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它高悬地面,远远看去就像 “空中楼阁”,明朝之前多为木质结构,直至清代才可盖瓦,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极具观赏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吊脚楼的劣势也日益凸显,不防火、成本高且有坍塌风险。

在清末时期以及民国初期,吊脚楼逐步演变为砖瓦房。砖瓦房吸水性好,耐磨损不易腐烂,可保持空气湿度,给人冬暖夏凉的感触。如今张家界的农村砖瓦房依然常见,但也存在一些隐患,如房顶漏雨、排水沟阻塞、易被盗等。

随着近现代城市化进程加快,上个世纪初电梯房开始出现,并逐渐取代了砖瓦房。电梯房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安全便捷,但也给人一种 “水泥笼子” 的感觉,缺乏与自然的亲近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顺应时代发展和人居需求,3S 生态智能第五代建筑应运而生。这种建筑不仅可以实现在传统建筑上增加绿色健康的私人生态庭院,还实现了生态和智能的延伸。立体吸碳制氧建筑,一整栋建筑就是一片森林,增加了城市中的立体绿化,彻底改变了城市的钢筋水泥面貌;超大庭院、飘窗、两层通高设计,改变了电梯房 “鸟笼式” 的居住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满足了城市人的田园梦;5G 时代的智慧社区、数字化庭院系统,前沿科技服务生活每一天,提升了居住便捷性和幸福感。

2. 张家界魅力湘西的民族建筑

张家界魅力湘西有瑶族、白族、苗族、侗族、土家族五大民族馆,展示了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苗族馆为双层吊脚楼,苗家阿哥阿妹居住在第二层。二楼上像护栏一样的栏杆被称为 “阶息”,又素有 “美人靠” 之称。瑶族馆同样是双层吊脚楼,瑶族民居善于因地制宜,有 “半边楼”、“全楼” 和 “四合院” 之分。

侗族馆形似宝塔,是侗家的议事、集会中心。塔楼的顶端有很多小球,在侗家被称为葫芦,这种葫芦为单数,是地位的象征。塔楼内室顶端有很多鼓,这个鼓被称为牛皮大鼓,只能是侗家德高望重的人才能敲,敲的程度越快说明事情越重要。室内的四根大柱子代表了一年四季,外围的十二根细柱子代表了一年十二个月。

白族馆有 “三房一照壁”,照壁在白族建筑中用来美观、反光、避寒。湘西的白族主要居住在张家界桑植县,几百年前从云南大理州迁徙而来。

土家族建筑在张家界比较普遍,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土家族是武陵山区的世居民族之一,自称 “毕兹卡”,山岗缠绕,物产丰富。土家族建筑吸引着中外游人,展现了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3. 七十二奇楼的建筑特色

七十二奇楼是土家族吊脚楼风格的建筑,高达 109.9 米,被基尼斯认定为 “世界最高吊脚楼形态建筑”。

七十二奇楼中央镂空,似一口方形 “门洞”,高 38 米、宽 28 米、进深 21 米,与千米之外的天门洞遥相呼应。采用 7D 全息影像技术呈现千余种灯光效果,每当夜幕降临,灯光点亮的翘角飞檐,美轮美奂。

景区内美食荟萃,新疆、西安、长沙、澳门等各色小吃,让四方吃货垂涎;还有油染铺、银器锻造坊等非遗技艺,引得游客驻足观摩。同时,20 多个精心编排的 360° 沉浸式实景演艺节目精彩纷呈,充满感染力。

七十二奇楼分为天宫奇楼、烟火老街、七十二奇寨三大板块,涵盖酒吧街、作坊街、博物馆群等多种休闲业态,吃喝玩乐购应有尽有,助推张家界文旅产业升级和旅游夜经济的发展。

从项目设计到现场施工,再到运营模式的反复推敲制定和项目招商的精挑细选,七十二奇楼作为张家界新晋文化产业地标,已形成拥有沉浸式土风国潮主题景区,特色小吃街,主题酒吧街,非遗作坊街、“奇楼八景” 博物馆群等多种旅游休闲业态综合体。

联合中国古建专家采用拆旧还旧、修古复古的手法,将十八栋原汁原味的湘西吊脚楼悬挂在门洞两侧,生动重现湘西 “九弓十八寨七十二奇楼” 的神秘传说。它是中国土家族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从远处看就像是一座悬浮在半空中的土家山寨。

五、张家界的传统手工艺

1. 土家族织锦技艺

土家族织锦俗称 “打花”,土家语叫 “西兰卡普”,是我国民间四大名锦之一。2016 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2011 年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近年来,张家界土家族织锦技艺在各类活动中大放异彩。2018 年湖南省传统工艺振兴成果展上,张家界土家族织锦技艺和其他市州 21 个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集中亮相,逾 50 名非遗传承人现场呈现传统工艺的精湛绝妙,全面展示了我省传统工艺振兴成果。展览现场,来自张家界的土家织锦展位分外热闹,过往观众有的精挑细选土家织锦产品,有的饶有兴趣地坐上织机现场体验土家族织锦技艺,成为活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2023 年 2 月 15 日,湖南省张家界市举办 “乖幺妹 传非遗” 为主题的土家族织锦技能大赛,全市近百名土家族织锦女工参加挑花、图案设计、花色搭配等技能的角逐,展现出娴熟的手工纺织技艺。通过比赛提升非遗保护意识,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保护。

张家界市积极探索非遗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新路径,将非遗与当代消费需求、时尚创意等有机结合,大力开展非遗衍生品研发生产,土家织锦等系列产品成为代表性张家界礼物畅销国内外,数千名参股贫困户因此获得分红而脱贫,“非遗 + 扶贫” 模式成为传统工艺振兴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动案例。

2. 土家族刺绣

土家刺绣历史悠远,是 “土家妇女三大手工绝技” 之一,2008 年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 年申报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永定土家刺绣起源于湖南民间,以布为纸、以针为笔,在各色各类绸缎上绣制出张家界秀丽风光、花鸟丛林、民族风情等绘画、篆刻、书法、刺绣相结合的图样,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土家刺绣针法灵活多变,其中 “十字针”“一字针”“回复针”“豆花针” 最为常用。刺绣工序十分讲究,从制稿、临稿、选材、印板、配色到饰绷、绣织、拆绷、整烫、饰裱,处处彰显着土家妇女的精湛技艺和智慧。

张家界土家族刺绣作为 “纺染织绣” 类代表,被纳入湖南省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以绣云土家刺绣为代表的张家界本土传统文化工艺企业,秉承传承土家族刺绣和民族服饰的宗旨,结合张家界旅游城市特色,着力开发打造符合现代审美、及旅游市场需求的文化针织工艺产品。土家族刺绣作为张家界特色旅游商品,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

3. 土家族漆器推光漆技艺

土家漆器推光技艺以漆树的生理分泌物为材料,经特殊调制后运用于生漆推光漆器的制作工艺。推光后的漆器温润如玉,光亮如镜,集收藏与实用于一体。2017 年被列为张家界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推光漆技艺于明朝时期在张家界兴起,经历代匠人推崇传习至今。主要运用领域为:家具、工艺摆件、把玩件、寿材(棺木)、古建筑修复、仿古建筑及门牌匾额髤涂等。土家漆器推光漆的制作是土家族不可或缺的一项传统技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面临着从业人员大量流失,传承后继无人的困境。

4. 化石石雕

张家界的能工巧匠们以张家界的海洋生物化石为原料,依据化石的分布和题材运用适当的雕刻技法进行创作雕刻,具有极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2017 年,张家界市桑植县化石石雕被列入张家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化石雕刻技师根据每块天然化石的题材、分布、大小和形状,设计出不同的艺术造型,然后经过减荒、打糙、雕刻、打磨等多个环节,精工雕琢出栩栩如生的化石工艺品。近年来,当地对这一民间非遗技艺进行保护和传承,创办了集加工、产品研发和展示等于一体的化石石雕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将化石石雕向特色化、规模化发展,开发出壁画、屏风、茶具等一系列化石石雕工艺产品。

5. 竹篾编织技艺

将竹子劈削成竹篾,经过拉、编、织、磨等工序编织成生活用具,体现了传统工艺的智慧。

传统的竹篾编织工艺,仅凭一双灵巧的双手,加入热切企盼和生活智慧,编织成美妙而实用的生活用具。竹篾编织技艺在张家界传统工艺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编织的产品种类丰富,如竹篮、背篓等,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6. 土家赶酒火

土家族民间的火功疗法,综合运用灸疗经络热效应和针灸贴敷法,让药力渗透血管改善微循环,达到去湿排毒、畅气血通经络的奇效。

土家赶酒火是土家族民间一种独特的防病治病方法,以 “酒火” 为媒介,将传统医术与自然疗法相结合,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对健康的追求。这种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一种别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