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南张家界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444号-4
2024-11-30
张家界,这片神奇的土地不仅以其奇峰异石、秀丽山水闻名遐迩,更拥有着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张家界的美食融合了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独特风味,口味偏重,以辣、咸、香为主,给食客们带来一场舌尖上的盛宴。
张家界的美食历史悠久,承载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文化传承。其中,土家三下锅堪称张家界本土历史最悠久、文化底蕴最深厚的代表性菜肴之一。它由明嘉靖三十三年土司军队土家军将土年关出征前的一道菜肴“合菜”演化而来,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如今的三下锅原材料丰富多样,有猪肚、牛肚、肥肠、猪头肉等肉制品,以及土豆、黄瓜和西红柿等蔬菜。其口感偏重,又咸又辣,爽而不腻,深受游客喜爱,成为背包客和自助游客到张家界旅游必吃的一道菜,还被网友们冠上“屌丝的盛宴”称号。
除了三下锅,张家界还有许多其他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宝塔岗永久月饼是张家界人的味觉记忆之一,系苏式传统月饼类,经过多道工序手工制作而成,产品外观呈现“金边银面虎斑底”之美态,入口香甜脆沙,其发饼也深受食客喜爱。凉面是夜市街边最常见的小吃之一,制作工艺独特,调料多样,口感丰富,加入辣椒油、花生酱、蒜泥、香菜等配料后,在舌尖上爆发出浓郁的香辣味道。土家族油粑粑是城乡各墟场最普遍最有民族特色的风味小吃,也是不少人儿时的早餐记忆,用黄豆和粘米配比而成面糊炸制而成,可现炸现吃,也可煮软或用热料汤泡着吃。
张家界的美食不仅有传统的菜肴和小吃,还有特色饮品莓茶。莓茶生长于张家界海拔为 1500 米左右的山地丘陵之中,张家界永定区是莓茶的主产区,称为“中国莓茶之乡”。莓茶炒制揉捻过程中,内部丰富的生物黄酮和活性酶物质结晶析出,待晒干后会形成一层白霜,好的莓茶黑白相间,白色结晶析出较多且均匀,微苦鲜醇,回味甘甜。
此外,洞溪七姊妹剁辣椒、岩泊渡红薯粉丝、土家麦酱、桑植土家坛子菜、叶儿粑等美食也各具特色。洞溪七姊妹剁辣椒选用富硒洞溪七姊妹辣椒等为原材料,经过多道工序制成,色泽鲜艳红亮,香气四溢,辣味猛烈,是绝佳的下饭菜。岩泊渡红薯粉丝生产工艺独特,不添加任何添加剂,久煮不糊,口感极佳。土家麦酱选用多种传统食材精制而成,味道柔和绵长,鲜中留香,辣中带甜,可作为下饭菜或佐料。桑植土家坛子菜是桑植各族人民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饮食文化,分为粮食类酸菜、蔬菜类酸菜和肉类酸菜三大类。叶儿粑是桑植县的传统小吃,有多种口味,制作工艺独特,口感清香。
总之,张家界的美食丰富多彩,每一道美食都蕴含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是张家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游客还是当地人,都能在这些美食中找到满足味蕾的享受。
张家界油糕是当地的传统小吃之一,主要原料为糯米粉和芝麻糖。其制作过程颇为讲究,先将糯米粉加水揉成面团,再包入香甜的芝麻糖馅,最后放入热油中炸制。炸好的油糕色泽金黄,外酥里嫩,咬一口,香甜可口的芝麻糖馅在口中四溢,让人回味无穷。
参考网上的炸油糕配方,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制作糖馅时,加入面粉可以防止糖汁流出。而烫面的过程更是关键,将面粉倒入开水中,用擀面杖按同一个方向搅拌,把面粉全部烫熟,这样做出来的面团不黏手,口感更佳。包油糕时,要将小剂子整理成中间凹陷的样子,包上糖馅后捏好,确保在炸制过程中糖馅不会渗出来,也不会出现破口的情况。炸油糕时,要控制好油温,中火炸至油糕两面金黄即可控油捞出。
张家界的油糕,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他们的记忆和情感。无论是在街头巷尾的小吃摊,还是在传统的集市上,都能看到油糕的身影。它是游客们品尝张家界美食时不可错过的一道美味。
张家界桂花糕以糯米、桂花等为原料制作而成。糯米的软糯与桂花的清香完美结合,口感细腻,香甜可口。
桂花糕的制作工艺精细,先将糯米蒸熟,然后加入适量的桂花,搅拌均匀后放入模具中压实,待冷却后切成小块。每一块桂花糕都散发着浓郁的桂花香气,让人闻之食欲大增。
品尝一口张家界桂花糕,仿佛置身于桂花盛开的季节,那淡淡的花香在口中弥漫,让人陶醉其中。无论是作为早餐的点心,还是下午茶的甜品,桂花糕都是绝佳的选择。
张家界蕨根粉以蕨类植物为原料,具有独特的口感和一定的药用价值。
蕨根粉口感滑嫩,富含天然色素、矿物质和较多的类黄酮等抗氧化成分。它具有清凉解暑、清火泻痢的作用,对咽喉疼痛、牙周炎等有很好的食疗效果。同时,蕨根粉和白色米饭相比,对预防血糖血脂上升也有一定好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蕨菜具有一定的致癌风险,蕨菜中的原蕨苷成分具有毒性作用和很强的致癌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蕨菜归为 2B 类致癌物。但在蕨根粉的制作过程中,经过浸泡、蒸煮、煎炒等加工后,可减少蕨中原蕨苷成分的含量,大大减弱食用的风险。
张家界酸辣粉主要原料是红薯粉和各种调料,酸辣可口,营养丰富。
酸辣粉最早起源于湖南,张家界酸辣粉有着自己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制作酸辣粉的原料主要有红薯粉和豆腐皮。红薯粉是以当地产的红薯为原料,经过研磨煮制而成,纹理清晰且富有弹性。豆腐皮则是以新鲜的黄豆为主要原料,经过发酵蒸煮而成,质地韧而不柴。这两种原料经过高温煮制,再以青椒、蒜蓉、香菜等辅料拌炒,最后淋上酸辣汤汁即可上桌。
与其他地方的酸辣粉相比,张家界酸辣粉的辣味和酸味更为浓郁而独特。辣味来自于选用的辣椒粉和辣椒油,辣椒粉炒出的红油更是激发了人们的食欲。而酸味则来自于特制的酸辣汤汁,使用了醋、酱油和其他香料的精心调配,使得汤汁酸爽开胃,与粉质的搭配相得益彰。
张家界酸辣粉的口感更是令人心驰神往。粉质煮熟后有着特殊黏性,咬开后滑爽细腻,入口即化,与豆腐皮的韧劲形成了绝佳的口感组合,吃起来爽滑有劲道。
张家界米粉是张家界人的早餐首选,以大米为原料,做法简单,口感细腻。
张家界米粉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将大米磨成粉后,制成细条状的米粉。在煮米粉时,要掌握好火候和时间,煮出的米粉口感才会细腻。然后,根据个人口味加入各种调料,如辣椒油、花生酱、蒜泥、香菜等,再配上一些臊子,如牛肉、猪肉、肥肠等,一碗美味的张家界米粉就做好了。
张家界米粉营养丰富,口感细腻,是当地人每天开启美好一天的重要美食。对于游客来说,品尝一碗张家界米粉,也能更好地感受当地的生活气息。
张家界糍粑以糯米和芝麻为主要原料,香甜可口,软糯可口。
糍粑的制作过程充满了传统的韵味。先将糯米蒸熟,然后放在石臼中用杵臼捣成泥状,再加入芝麻等馅料,揉成圆形或椭圆形。糍粑可以现吃,也可以煮软或用热料汤泡着吃。
张家界糍粑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当地人民在传统节日和重要场合中必不可少的食品。它代表着团圆和幸福,是张家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家界烤鱼以鲜美的味道和独特制作工艺而闻名,外皮酥脆,内里鲜嫩多汁。
制作张家界烤鱼,首先要选用新鲜的鱼,经过处理后,在鱼身上划几刀,以便更好地入味。然后,将鱼放在烤架上,用炭火慢慢烤制,期间不断地刷上调料,使鱼的表面呈现出金黄色的色泽。烤好的鱼外皮酥脆,内里的鱼肉鲜嫩多汁,再加上各种配菜,如豆芽、豆皮、木耳等,让人食欲大增。
张家界烤鱼是当地的一道特色美食,无论是在餐厅还是夜市摊位上,都能品尝到这道美味。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需求,也成为了游客们对张家界美食的深刻记忆。
张家界腊肉是传统美食,以猪肉为原料,口感香脆,味道浓郁。
张家界土家腊肉选用当地优质猪肉为原料,加入多种调味料进行腌制,再用柴火慢熏。熏制出来的腊肉蒸出来色泽发亮,肉质松软筋道,口味咸香,油而不腻,熏香浓郁。
腊肉可以单独食用,也可以搭配其他食材一起烹饪,如炒腊肉、腊肉炖土豆等。无论是哪种做法,都能品尝到腊肉独特的风味。
张家界酸菜豆腐脑以酸菜和豆腐为主要原料,口感滑嫩,酸辣可口。
制作酸菜豆腐脑,先将豆腐切成小块,放入锅中煮熟,然后加入酸菜和各种调料,如辣椒油、蒜泥、香菜等。酸菜的酸味与豆腐的滑嫩相结合,再加上调料的点缀,使得这道小吃口感丰富,酸辣可口。
张家界酸菜豆腐脑是夏天消暑的佳品,在炎热的天气里,来一碗酸辣可口的酸菜豆腐脑,让人顿时感到清爽舒适。
张家界莲子羹是传统甜品,以莲子和冰糖为主要原料,口感细腻,香甜可口。
莲子羹的制作过程简单而精致。将莲子洗净后,加入适量的冰糖和水,用小火慢慢炖煮,直到莲子变得软烂,汤汁浓稠。煮好的莲子羹口感细腻,莲子的清香与冰糖的甜蜜相互融合,让人回味无穷。
张家界莲子羹是女性朋友的最爱,它不仅美味可口,还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在品尝这道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张家界的温柔与甜蜜。
张家界三下锅,作为土家最富盛名的一道菜,可谓是张家界美食的一张亮丽名片。它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丰富的食材和浓郁的口感,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下锅的历史可追溯至明嘉靖三十三年,当时土司军队土家军将土年关出征前的一道菜肴“合菜”,便是三下锅的前身。历经近五百年的传承与演变,如今的三下锅食材更加丰富多样。常见的有肥肠、猪肚、牛肚、羊肚、猪蹄、猪头肉等肉制品,搭配土豆、黄瓜、西红柿等蔬菜,还有干椒段、美人椒、葱姜蒜、花椒、桂皮等香料的加持,经本地土厨师特殊加工,成就了这道美味佳肴。
三下锅的吃法分为干锅与汤锅。干锅无汤,麻辣味重,对于能吃辣的人来说,绝对是一种极致的享受。一上桌,明炉点起来,干锅滋滋作响,香辣味慢慢飘出,令人垂涎欲滴。肥肠、猪肚酥而不烂,皆有嚼头;腊肉散发着悠悠的腊香味,隐隐渗透着淡淡的烟熏味,仿佛融合了土家山野的草木清香。干锅中的极大葱段、整瓣蒜头以及木耳和土豆块,也为这道菜增添了丰富的口感。而汤锅相对来说口味适中,老少皆宜,适合不太能吃辣的人。当地人最喜欢的搭配有肥肠、猪头肉和腊肉;脆肚、鲜猪肉和竹笋;腊猪脚、萝卜干和海带等菜式。吃时再配以湘西特有的擂钵辣子、酸萝卜、霉豆腐、藠头酸菜等凉碟调味,滋味更是悠长,让人吃得眼泪横流却又不忍罢手。
在张家界,三下锅是许多餐馆的招牌菜,也是游客到张家界后必尝的美食之一。它不仅口味丰富,营养均衡,还融合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湘菜的精华。一锅红彤彤的三下锅,既能让人品尝到特别的色香味,又能感受到厚重的文化。无论是在曲径幽深的土家街巷,还是在热闹的餐馆里,三下锅的香味总是让人难以抗拒。正如众多游客所感慨的那样,张家界特色美食“三下锅”,芳香四溢,味道爽口,让人回味无穷。
同时,关于三下锅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澧水古为湘西北主要交通干线,明嘉靖年间,茅岗、桑植土司奉旨平倭,8000土司兵乘船破澧,直赴松江海防前线,大败倭冠于沈家庄。澧水因军旅往来频繁,刺激了商业的兴起,永定县城成为商业重埠,澧水航道舟楫上下如梭。由此,一种与水抗争的澧水船夫、澧水排客文化应运而生,也催生了永定卫码头餐饮文化。当时的望江楼旁有很多为放排客及过渡、过路行人准备的快捷炖菜,店主把各式价格低廉的菜品炖熟预先准备好,待客人到来时随意点上几碗,配合蘸水食用。常见的菜品有猪心肺、猪脚、猪排骨、猪头肉、肥肠、猪肚等,素菜有萝卜、豆腐、莲藕、海带、芋头、土豆、冬瓜等。这种炖菜逐渐兴起,流传至今,成为张家界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而且,三下锅的名称“三下”实则指土家族吃饭时的习俗“下跪”、“下锅”、“下筷”。
此外,三下锅的制作也有讲究。以猪为主的传统三下锅,先将猪肚、肥肠、核桃肉、心肺分别泹水改刀,加调料调味炖制九成熟装碗备用;再将猪血煮熟改刀成条状,千张切条、冬瓜切块、海带打结分别泹水放入铁锅中;最后炒锅上火倒入茶油,加入生姜、大蒜、花椒、干椒、料酒炒香,倒入已准备好的猪肚、肥肠、核桃肉、心肺翻炒,加入高汤、猪血炖制10分钟,倒在铁锅中盖在千张、冬瓜、海带上,撒上蒜苗上火焖烩即可。
总之,张家界三下锅以其独特的风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制作方法,成为了张家界美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当地人还是游客,都能在这道美食中感受到张家界的魅力。
在张家界的特色糕点中,宝塔岗永久月饼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据着重要地位。宝塔岗永久月饼系苏式传统月饼类,从调馅到包装,要经过多道工序手工制作。其产品外观呈现“金边银面虎斑底”之美态,犹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入口则香甜脆沙,口感丰富,令人回味无穷。其发饼也深受食客喜爱,一口下去,酥软香味十足。
在张家界人的味觉记忆里,月饼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派别:永定人钟爱的宝塔岗月饼,慈利人认准的溪口老月饼。宝塔岗月饼作为永定人的心头好,承载着无数人的美好回忆。
从开始到成品,宝塔岗永久月饼的制作过程极为讲究。首先是调馅,选用优质的馅料,经过精心调配,确保口感香甜。接着是和面,将面粉与适量的水和其他原料混合,揉成光滑的面团。起酥是关键步骤之一,通过特殊的工艺使月饼皮层次分明,口感酥脆。包馅时,师傅们手法娴熟,将馅料均匀地包裹在面皮中,确保月饼的形状美观。烘烤环节更是考验师傅的技艺,火候和时间的掌握至关重要,只有恰到好处的烘烤才能使月饼呈现出金黄色的色泽和酥脆的口感。最后是包装,精美的包装不仅保护了月饼,也增添了月饼的礼品价值。
宝塔岗永久月饼不仅口感美味,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2021年8月27日上午,张家界市永定区宝塔岗永久糕点厂迎来了市级非遗的揭牌仪式,“宝塔岗永久月饼”制作技艺获得了市级非遗项目授牌。这一荣誉的获得,不仅是对宝塔岗永久月饼制作技艺的认可,更是对张家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揭牌、开工仪式结束后,非遗传承人胡廷桃带领着厂区员工走进崇文街道办事处宝塔岗社区慰问社区孤寡老人。她激动地将手中的“宝塔岗永久月饼”发送给社区老街坊、老邻居、发小等人,并祝福他们过上一个开心愉快的中秋佳节,保重身体,安度幸福的晚年。“还是那个味道”“好吃!”“熟悉的味道,熟悉的包装”不同的声音一时间充斥着整个社区,每个人的脸上流露出幸福、满意的笑容。
“今年我已经70多岁了,我是吃着‘宝塔岗永久月饼’长大,经历了从老大庸到张家界的高速发展,随着南门口的拆迁,张家界又少了一段儿时的记忆,老大庸的历史痕迹又缺少了一块,老一辈对老大庸的记忆也越来越模糊,唯有不变的是宝塔岗永久月饼、宝塔岗发饼,让我们勾起了对儿时的美好回忆。希望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一定要做好传承和保留这项民间制作技艺。”社区李大爷激动地说。
“宝塔岗永久月饼”技艺至今已传承了几代人,作为张家界本土一家老字号、老品牌,得到了张家界群众一如既往的喜爱和不离不弃的信任。近百年来,始终秉承着“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宗旨,坚守“传承民间绝技,打造永久品牌”的初心,严把食品安全关,坚决做到质量永久,是一种情怀的延续和土家人抱诚守真精神的传承。
在湖南省文联、湖南省音乐家协会组织创作的“‘湘’约现代化”新时代新湖南新形象系列歌曲《世界张》中,也提到了张家界非遗“宝塔岗永久月饼”,印证了其在张家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在张家界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抽检中,张家界市永定区宝塔岗永久糕点厂的永久火腿月饼也被抽检合格,这充分证明了宝塔岗永久月饼在质量上的可靠。
总之,宝塔岗永久月饼作为张家界的特色糕点之一,以其传统的制作工艺、美味的口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张家界美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作为中秋佳节的礼品,还是日常的美食享受,宝塔岗永久月饼都值得一试。
张家界凉面制作工艺独特,在张家界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其面条一般选用全麦面或挂面,先将面条在开水中煮至七八成熟,起锅后放入盆中,淋上少许香油,用筷子将面条抖散至凉,防止面条打结。这样处理后的面条保持了松散度,口感更佳。
凉面的调料丰富多样,有大蒜水、姜沫、花椒粉、辣椒油、芝麻油、山胡椒油、花生米、香葱、海带丝或黄瓜丝等。其中,辣椒油是凉面的重要调料之一,为凉面增添了浓郁的香辣味。而山胡椒油则赋予了凉面独特的风味,让人回味无穷。此外,凉面的汤底一般会事先冷藏,使得吃进嘴里的口感十分清爽,成为名副其实的“凉”面。在炎热的夏天里,一碗凉面能让人顿时感到心旷神怡。
凉面不仅做法简单,而且价格实惠,花上几块钱,便可饱餐一顿。无论是站着、坐着、蹲着还是边走边吃,凉面都能满足食客的需求。如今,张家界凉面不仅有路边摊,还有连锁店,更有真空包装的凉面,满足了远在异地的张家界人的口腹之欲。
土家族油粑粑是张家界城乡各墟场最普遍最有民族特色的风味小吃,也是不少人儿时的早餐记忆。它是用黄豆和粘米配比而成面糊炸制而成,制作过程充满了传统的韵味。
制作油粑粑时,先将黄豆和粘米按一定比例混合,加水打成浆状,再将面糊倒入模具中。可以在油粑粑中加入酸菜、辣椒等馅料,增加口感的丰富度。炸制油粑粑时,要掌握好火候,待油粑粑炸至金黄色,即可捞出。油粑粑可现炸现吃,其外皮酥脆,内部软糯,口感极佳。也可煮软或用热料汤泡着吃,别有一番风味。
糖油粑粑是张家界的传统小吃之一,以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先将糯米粉揉成面团,再搓成饼状,放入油锅中炸至两面呈浅金黄色。然后,反复搅拌,让每个粑粑均匀沾到糖汁。
糖油粑粑入口香脆,舌底余香。其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掌握好火候和糖汁的浓稠度。炸制的时间过长,粑粑会变得过硬;糖汁过稀,则无法均匀地包裹在粑粑上。只有恰到好处的制作,才能做出美味的糖油粑粑。
张家界莓茶,又名藤茶、长寿藤、甘露,是生长于张家界海拔为 1500 米左右的山地丘陵之中的小叶种显齿蛇葡萄植物。张家界永定区作为莓茶主产区,有着“中国莓茶之乡”的美誉。
莓茶的加工方法多样,从栽培技术到制作工艺都十分讲究。在栽培方面,需选择红砂岩发育而成的土壤,亩栽 1000 株,株行距为 20×33 厘米,定植时间为 11 月至翌年 2 月。栽后第一年要进行二次修剪,主要是剪除病虫枝、枯枝、交叉重叠枝等。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在每年茶季结束后一次性施入。
鲜叶采摘也有严格要求,每年的 3 月中旬至 5 月上旬采摘,新梢、嫩芽叶长度约 10 厘米,鲜叶要求嫩绿柔软,无机械损伤和夹杂物。采摘后进行分级摊放,摊放时间 5 至 8 小时后切成长 2 厘米左右的小段进行加工。
加工工艺流程包括杀青、揉捻、杀二青、复揉、解块、再揉、摊放、干燥等步骤。杀青分手工杀青和机械杀青两种方式,技术操作上分蒸气杀青和炒青。揉捻有手揉和机揉之分,手揉需顺时针方向旋转团揉,先轻后重,揉至叶卷成条,白霜显露即可;机揉则需根据原料老嫩适度掌握揉捻时间和加压轻重。杀二青可采用炒或烘等方式进行,温度 80℃左右,炒或烘至 4 至 5 成干。复揉与初揉方法相同,但加压或用力比初揉重一些。解块可采用手工或机械方式将揉捻成团的原料解开。再揉时用力再次加重,揉至白霜满披。摊放时,揉捻叶要经一定时间的摊放,白霜才能更白,摊于坡箕内,时间 6 至 10 个小时。干燥可选择日晒加烘焙或直接烘干,日晒加烘焙需将茶坯放在竹席上或簸箕内,摊厚 2 至 3 厘米,中途翻运 3 至 5 次,晒至 7 成干,上烘笼用炭火烘至足干;直接烘干则用焙笼或烘干机烘,温度 50 至 80℃,掌握温度先高后低,摊叶厚 3 至 5 厘米,每隔 5 分钟翻一次,烘至足干。
张家界莓茶具有独特的质量特色。感官上,条索紧结纤细,卷曲,尚小巧匀齐;色泽银白,隐绿,鲜活;香气清高,悦鼻,鲜,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浓、醇爽、回味甘凉;叶底细嫩、黄绿、匀齐。理化指标方面,氨基酸总量≥10.1%,黄酮≥2.9%。
莓茶的制作工艺还包括仿野生有机种植,坚持使用菜枯作为有机肥,人工除草,纯芽尖人工晨采,长度控制在 60 - 120mm,收茶过程中茶叶直接从篓筐到传送带初捡不落地,恒温微波杀青保留茶香和营养,阳光棚自然晾晒使白色植物蛋白酶自然析出等步骤。
张家界莓茶采摘一般从四月开始,至 11 月中旬莓茶植株叶色开始转红前结束。4 - 9 月采摘幼嫩藤尖用于制作芽尖莓茶原料,9 - 11 月采摘成熟的羽状复叶用于制作普叶莓茶或颗粒莓茶原料。莓茶分枝萌芽能力强,资源再生性好,成年莓茶园一般每年采摘 20 ~ 25 次,其中夏秋生长旺季宜每隔 7 ~ 8 天采摘一次。制作流程主要有摊青、杀青、揉捻、松包、析晶、烘干几个步骤。
冲泡张家界莓茶需使用 90 度以上的开水,无需洗茶,黄酮首次溶出率为 70%。茶汤汤色黄绿,气清香,滋味微苦而回甜,回甘持久。
张家界莓茶不仅口感独特,还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多种保健功效。对清咽利嗓效用明显,黄酮含量超其他茶叶,对人体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功能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均有重要作用,对金黄葡萄球菌,甲、乙链球菌等常见病菌也有着明显的灭杀作用。
2013 年,经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批准为新食品原料。张家界莓茶原为土家族常用的民族药物,收录于《土家族医药学》《全国中草药汇编》《湖南中药材(2009 版)》等中医药专著中。后来莓茶产业成为永定区最具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之一。2023 年 4 月 18 日,张家界莓茶品鉴会在北京举办;2023 年 5 月 20 日,以“莓茶有爱 莓好湘约”为主题的 2023 第三届中国·张家界莓茶文化节暨“茶力量”张家界莓茶公益行动启动仪式在张家界市城区市民广场开幕。2024 年 3 月,张家界永定区为实现标准化生产关停小作坊,后续会落实办证事宜,进一步推动莓茶产业发展。
如今,张家界莓茶产品已销往北京、上海、深圳、广东等 30 多个省市及韩国、日本等 10 多个国家。永定区将立足绿色生态和张家界旅游资源区位优势,发展“张家界莓茶”绿色标准化种植面积 20 万亩以上,做好一批“莓茶小乡、莓茶小镇”建设,延伸莓茶产业链,推进茶旅融合发展。
洞溪七姊妹剁辣椒是张家界十大特产之一,选用富硒的洞溪七姊妹辣椒制作而成。
洞溪七姊妹辣椒产自张家界慈利县洞溪乡,这里地处慈利县、永定区、桃源县的交界处,常年云雾缭绕。海拔500 - 800米的高寒山区,昼夜温差大,光照强度适宜。营养生长期雨量充沛,适应椒苗成长;生殖生长期雨量减少,适合果实发育。同时,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高,铁、磷、钙、锌、硒等微量元素丰富,长出来的辣椒品质上乘。
七姊妹辣椒除了外形好、口感佳、香味浓,还有“上汗不上火,辣口不辣心”的特点,因此名扬四海,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其外形细小匀称,颜色大红夺目,色泽鲜活油亮,辣味厚重持久,内质含量丰富。因七个一簇,朝天生长,形似七个姊妹成团拥抱而得名。
当地腌制剁辣椒的手艺堪称一绝,2017年,洞溪七姊妹剁辣椒以古法剁制、原味保鲜、陶罐发酵的传统制作工艺入选张家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洞溪乡七姊妹辣椒种植面积稳定在1200余亩,辣椒年产量达40万公斤,是当地种植户的致富产业。张家界洞溪七姊妹辣椒开发有限公司选用优质的洞溪七姊妹辣椒为原材料,通过密封酵制,色泽鲜艳,辣味厚重、口感层次丰富、回味持久。市面上还有如邹胡子牌的洞溪七姊妹剁辣椒,限时包邮,有多种规格可供选择。
土家麦酱是张家界的传统特色调料,选用优质小麦,经过蒸、煮、发酵、拌料、装坛等多道土家传统工序精制而成。
慈利人好吃麦酱,它是当地土家族的传统食品。制作麦酱通常先将小麦清洗、蒸煮、发酵。一个星期后,将发酵好的小麦晒干、磨粉,加入姜蒜等佐料,入坛密封进行第二次发酵,等上足足三个月,才可开坛。
土家麦酱风味丰富、香气特殊、鲜中留香,而且辣中带甜。可下饭,也可做佐料,一道“麦酱炒肉”,是很多慈利游子难忘的美味。如在下厨房菜谱中,就有土家麦酱的做法,准备好麦酱、辣椒、大蒜等食材,油烧好后冷成八分热,小火炒麦酱,再依次加入辣椒、大蒜等,注意火候,避免炒老带苦味。还有自制麦酱的做法,先将小麦浸泡、煮熟、裹面粉发酵,长出黄霉或白霉后晒干打粉,加凉的盐开水搅拌均匀日晒夜露,晒五六个月后加入黄贡椒、大蒜等继续晒。
“隆馥苑”麦酱是慈利本地的名品。品牌的拥有者赵青苑曾在深圳打工,因妈妈做的麦酱受欢迎而回乡创业,虽历经波折,但坚持下来后,“隆馥苑”麦酱在当地名声大了,销路也开了。如今,土家麦酱不仅是当地的美食调料,也成为了张家界特色文化的一部分。
岩泊渡红薯粉丝历史悠久,起源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已有 420 多年的历史。其制作工艺独特,从选薯到晒丝,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首先是选薯,选用新鲜的红薯作为原料,确保红薯的品质上乘。接着进行清洗,将红薯表面的泥土和杂质清洗干净。然后粉碎红薯,通过特定的设备将红薯打成粉末状。再进行过滤,去除其中的杂质,得到纯净的红薯淀粉。
淀粉经过曝晒后,变得干燥。接着打浆糊,浆糊加热后粘性很好,为后续的漏丝环节做准备。漏丝是关键步骤之一,将浆糊通过漏勺漏入沸腾的大锅中,粉丝在锅中逐渐成型。等粉丝浮出水面,即可出锅,经过一次冷水缸降温,就可以用竹竿叉出去晾干了。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岩泊渡红薯粉丝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完全依靠传统工艺和自然的力量,使其久煮不糊,富有良好的附味性,能吸收各种鲜美汤料的味道。再加上粉丝本身的柔润嫩滑,更加爽口宜人,口感极佳。
岩泊渡红薯粉丝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张家界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张家界的历史变迁,承载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情感记忆。如今,岩泊渡红薯粉丝已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其传统制作技艺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叶儿粑是张家界桑植县的传统小吃,种类丰富,有蒿子粑粑、玉米粑粑、荞麦粑粑、高粱粑粑和米粑粑等,是全年都能品尝到的美味。
叶儿粑的制作充满了传统韵味。其馅料丰富多样,通常包含大山里的钩栗叶、黄豆、豆沙、腊肉、糯米等食材,这些食材都生产于海拔 1000 多米的大山之中,赋予了叶儿粑独特的风味。老师傅先将揉好的面团在手里捏成碗状,盛满馅料后,双手拢成团,放在剪好的粑叶中间,一个憨态可掬的叶儿粑就成形了。最后放在蒸锅里蒸 12 分钟左右,撕开叶子,对着叶儿粑一角咬上去,含一小块滚烫的米团慢慢咀嚼,满口的清香让人回味无穷。
叶儿粑的腊肉咸香、蒿叶的清香和糯米的软香相互融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它不仅是一道美味的小吃,更是桑植县文化的传承和象征,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任凭时代更替,一直代代相传。
近年来,张家界不断挖掘美食文化内涵,叶儿粑也在各类美食活动中崭露头角。如在 2023“味道湖南·去湘当有味的地方”湖南美食旅游地图上线仪式暨旅游美食集市中,张家界叶儿粑获评湖南金牌旅游小吃,其中还获评“最受消费者喜爱的湖南旅游名小吃”。这一荣誉进一步提升了叶儿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美食。
桑植土家坛子菜,俗称酸菜,是桑植各族人民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饮食文化。它从涵纳的内容上可分为三大类,即粮食类酸菜、蔬菜类酸菜和肉类酸菜。
粮食类酸菜包括玉米、糯米酸菜,散发着谷物的醇厚香气。蔬菜类酸菜种类丰富,有辣椒、茄子、缸豆、扁豆等酸菜,不同的蔬菜经过腌制后呈现出别样的风味。辣椒酸菜辣味十足,茄子酸菜口感软糯,缸豆和扁豆酸菜则有着独特的嚼劲。肉类酸菜分猪肉、鱼肉等酸菜,猪肉酸菜香味浓郁,鱼肉酸菜则带有海鲜的鲜美。无论是搭配其他菜肴一起烹饪,还是直接作为下饭菜,桑植土家坛子菜都能为食客带来独特的味觉体验。
土家血豆腐是张家界土家人常吃的特色菜,具有耐嚼味香的特点。它是将豆腐和鲜猪血、猪肉丁及花椒、辣椒等佐料拌成泥状,捏成卵形,置于火炕上,烟熏烤至腊黄。制作好的血豆腐色泽诱人,烟熏味十足,口感丰富。吃起来既有豆腐的细腻,又有猪血和猪肉的鲜美,再加上花椒、辣椒等佐料的调味,让人回味无穷。血豆腐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用大蒜会炒,增加其香味和口感。无论是作为家常菜还是宴客菜,土家血豆腐都备受欢迎。
猪血稀饭是土家人祭祖、祭祀及待客食品,具有特殊的意义和用途。每年三月,“白帝天王”生日之际,土家人杀猪祭祀,庙祝时煮猪血稀饭祭于神前。凡祭祀之人,都要分吃猪血稀饭一碗。此外,过年杀猪祭祖时,也会煮猪血稀饭。寨子里逢人都可舀一碗吃,有远道来客,更要请吃一碗。猪血稀饭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土家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土家人对祖先的敬重和对客人的热情,承载着土家人的情感和记忆。